積極穩妥推進城鎮化建設,是我市貫徹落實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和“加快科學發展、建設美麗泉城”大會精神的重要舉措,也是保持我市經濟社會健康發展的巨大引擎。日前,市政協召開“積極穩妥推進我市城鎮化進程”專題議政會,從不同角度和層面為推進城鎮化建設工作建言獻策。會上,7位委員、專家、民主黨派代表和界別組代表圍繞我市城鎮化建設工作,結合各自工作領域和濟南實際,提出許多有價值的意見與建議。
  推進新型城鎮化既要“見物”又要“見人”
  市政協常委、市科協副主席 李中賦
  推進新型城鎮化,必須堅持以人為本,走內涵式發展的道路,既要“見物”又要“見人”。“見物”就是註重提升城市品質,不斷完善城市功能,提升城市規劃整體水平;塑造城市形象,打造“顯山露水”、宜居宜業、富有文化韻味的美麗泉城、幸福濟南;優化產業結構,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,打造高端高質高效現代產業體系。“見人”就是註重提升市民素質,這是重點,也是難點,應著力抓好提高技能素質、提升道德素質和提升文明素質3個方面;要把提升市民素質列入科學發展目標考核,形成全社會齊抓共管的合力;要加大財政投入力度,設立教育培訓專項基金,培育社會組織和民辦培訓機構,開展專業技能培訓;要加強社區文化建設,開展文明勸誡行動,建立志願者文明勸誡隊伍,向不文明行為說“不”。
  推進“省會城市群經濟圈”構建進程
  帶動新型城鎮化全面發展
  民進濟南市委員會
  2013年,以濟南為核心的“省會城市群經濟圈”列入山東省的戰略發展規劃,濟南要抓住機遇、積極主動,推進“省會城市群經濟圈”構建進程帶動新型城鎮化全面發展。要堅持以人為本,產城融合,提高濟南在省會城市群中的首位度。首先,新型城鎮化是“人的城鎮化”,要解決好戶籍問題、社會福利保障問題、進城人口生活成本問題和住房問題,消除農業轉移人口進城的後顧之憂,合理擴大濟南的城市人口規模。其次,新型城鎮化是產業支撐的城鎮化,要堅持以擴容提質、結構調整、提升產業化水平促進經濟建設科學發展,以科學規劃、建設、管理引領保障城市科學發展,形成產業發展與城鎮化建設的良性互動;要全力加快“再工業化”進程為新型城鎮化強化核心動力,積極發展現代農業為城鎮化提供基礎動力,大力繁榮第三產業為城鎮化增強後續動力。
  創新發展思路以市場化手段推動新型城鎮化
  山東財經大學區域經濟研究院副院長 劉淑芳
  充分發揮新型城鎮化在濟南市發展建設中的引領作用,必須以市場手段推進城鎮化,以市場為基礎配置土地、勞動力和資本等要素,將過去“以政府為主導”的城鎮化模式,轉變為“政府引導、市場推動”的城鎮化。要優化土地資源配置,在保證土地紅線前提下,以市場規劃配置資源,以市場手段謀求發展,推動形成均衡地價;調整土地管理思路,由“以增量土地為重心”轉到“以存量土地管理為重心”上來。要促進“人的城鎮化”,通過戶籍制度和公共服務制度的改革,有序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和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。充足的資金才能保證城鎮化的持續健康發展,通過財稅體制改革、投融資機制創新、改革創新現有新型城鎮化試點的篩選及資助辦法等,多措並舉破解投融資困境。
  加強城鎮居民生活垃圾管理
  提升生態環境質量
  第十一組(科技、特邀界別)
  生態文明或是新型城鎮化建設,都包含了“以人為本”這個核心要求和良好的生態環境質量這個基本要素,而城鎮居民生活垃圾的科學管理正是其一。當前,我市新型城鎮化工作已進入全新的階段,為積極應對人口進一步集聚帶來的城鎮居民生活垃圾的管理壓力,減少長距離轉運帶來“二次污染”且成本高昂等問題,建議樹立一個觀念,區別對待城鎮生活垃圾和城市生活垃圾的管理,協調推進新型城鎮化發展與居民生活垃圾管理體制創新;關註4個方面,即抓緊研究城鎮居民生活垃圾處理費計量及收費標準並立法實施、明確城鎮生活垃圾管理主體、更加關註複合型環境隱患、保障落實資金來源;創新城鎮居民生活垃圾處理模式,通過對垃圾收運進行經濟技術對比分析,再統籌考慮土地資源、對環境影響等客觀因素,採用新興技術,實現城鎮垃圾就地無害化處理目標。
  創新城鎮化投融資機制
  破解發展融資壓力
  市政協常委、山東佳怡物流有限公司總裁 王琳
  2011年中國的城鎮化率首次突破50%,但是受宏觀經濟環境特別是融資環境的影響,城鎮化的再發展面臨極大的融資壓力。建議一是將絕大多數非公益類城鎮化建設項目都推向市場,通過研究設計投融資方案,將無收益項目與有收益項目打捆組合成有綜合收益的市場化項目、以公司融資方式運作市場化項目、以項目融資方式運作市場化項目、以投資基金方式運作市場化項目等形式,使之成為有收益的、可以市場化運作的項目。二是盤活政府存量資產,通過融資租賃、資產證券化、政府與社會資本合作等方式,適度盤活沉澱資產。三是針對各類項目的具體條件,綜合運用和創新投、貸、債、租、證等各類金融產品和金融工具,廣泛吸收各方面資金,發揮各種金融產品的組合效應。
  傳承保護濟南傳統村落“記得住鄉愁”“留得住鄉情”
  山東建築大學齊魯建築文化研究中心副教授 薑波
  作為時代的產物,村落記載了農業文明發展的歷程。目前,濟南傳統村落的數量、保護狀態缺少清晰的定義,現存傳統村落遺產的數量、等級缺少科學的調查統計,不少村落面臨著城鎮化改造去與留的選擇。應抓住機遇,大力推行“鄉村記憶工程”,“記得住鄉愁”、“留得住鄉情”,改變濟南傳統村落研究、保護、利用被動的局面。開展傳統村落專項調查,對濟南古村落進行全面摸底;瞭解濟南傳統村落的內涵,明確傳統村落的價值,界定傳統村落等級標準。積極申報各級歷史文化名村,論述城鎮化發展和傳統村落保護的關係,為“鄉村記憶工程”提出具有針對性的辦法。同時選取一個傳統村落對傳統工匠的記錄進行認真調研、深入調查,並提出對傳統村落具有技術針對性的維護方法,為傳統村落的改造規劃提供實踐和技術上的支持。
  把握發展脈絡信息化促進城鎮化建設
  市政協委員、山東科技大學電氣信息系主任 樊銘渠
  十八大報告提出,堅持走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、信息化、城鎮化、農業現代化道路。信息化是“四化”協調發展的核心所在。建議強調頂層設計,加強信息化與工業化、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的融合,用信息技術改造傳統產業,提升創新能力,促進產業優化升級;用現代信息技術改造傳統鄉村產業,促進農業生產集約化和產業化,實現傳統農業由粗放低效向技術密集生產轉換,促進農業產業結構調整。強調政府主導,積極鼓勵和引導社會力量參與城鎮信息化建設,形成“政府支持、企業運營、多方參與”的多元共贏機制;通過城鎮信息化建設,改變農民的傳統觀念,提高農民的整體素質,推進城鄉一體化建設。強調區域信息化協調發展,針對不同區域的特點,制定相應的信息化建設目標,縮小區域之間工業化、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差距,推進區域城鎮化建設的均衡發展。(本報記者 劉欽濤 通訊員 楊靚)  (原標題:推進新型城鎮化 建設美麗泉城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nopesncseed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